肾上腺素受体(α和β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与心血管组织,在血压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有β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及兼有α与β受体阻断作用的药物。
(一)β受体阻断药
β受体阻断药最初用于治疗心绞痛,临床应用中偶然发现该类药物能使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随后的研究证实普萘洛尔和其他β受体阻断药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现在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用于治疗高血压的β受体阻断药有普萘洛尔(propranolol)、纳多洛尔(nadolol)、美托洛尔(metoprolol)、阿替洛尔(atenolol)等。
【药理作用与机制】
β受体阻断药虽在脂溶性、β1受体的选择性、内在拟交感活性以及膜稳定作用等方面差异很大,但均具有抗高血压作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初用可致心排血量降低,引起外周阻力血管反射性增高,但持续用药使心排血量保持低水平,并降低总外周阻力,从而产生降压效应;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对心率和心排血量影响较小,可激活骨骼肌血管β2受体,舒张血管,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即时下降。短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大多可致肾血流量减少,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可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持续轻度降低,但长期用药很少引起肾功能受损。此外,对血脂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可升高血浆甘油三酯浓度,降低HDL-胆固醇,而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对血脂影响较少。该类药物起效较缓慢,连续用药数周后才出现显著疗效。
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作用可能与下述机制有关:①阻断心脏β1受体,降低心排血量。然而不少证据不支持此学说,如口服与静脉给予普萘洛尔均可降低心排血量,但仅口服给药方能降低血压;服用这类药物不论是否降压但患者心排血量降低程度是一致的;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不降低心排血量,仍能降低外周阻力和血压;②阻断肾小球旁器的β1受体,减少肾素分泌,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但具有较强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在降压时并不影响肾素分泌;③β受体阻断药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阻断中枢β受体,使外周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但索他洛尔、阿替洛尔等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却仍有确切降压作用;④阻断外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2受体,抑制正反馈调节作用,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⑤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
【临床应用】
β受体阻断药是安全、有效、价廉的降压药,可用于各型高血压,以高肾素活性、高血流动力学的青年高血压患者更为适宜。β受体阻断药每日用药2次均可维持满意的降压效果,但老年人一般效果较差。吸烟者服用普萘洛尔效果差,但不影响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的降压效果。一般不引起水钠潴留,与利尿药合用可加强降压作用。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与扩血管药联合应用能有效治疗重度或顽固性高血压。
荟萃分析表明,虽然β受体阻滞药的降压作用与其他4大类药物相似,但其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特别是脑卒中)的效果较弱。欧美人群高血压患者RCT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药治疗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氯沙坦治疗组(主要由脑卒中事件增高所驱动)。因此,2014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JNC)第8次报告将β受体阻滞药从一线降压药物剔除,不建议将其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2013版欧洲高血压指南虽认为β受体阻滞药可用于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但仅推荐β受体阻滞药与利尿剂联合应用,除此之外不建议与其他任何类别降压药物联用。目前,我国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心房颤动的患者中,β受体阻滞药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普萘洛尔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可升高甘油三酯水平,降低HDL-胆固醇,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不稳定型糖尿病和经常低血糖反应患者使用β受体阻断药应十分慎重。慢性阻塞型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糖脂代谢异常时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药,必要时也可慎重选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禁用于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应用该类药物突然停药,可加重冠心病症状,并可使血压反跳性升高超过治疗前水平,停药前10~14天宜逐步减量。
(二)α受体阻断药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存在外周阻力增高,α受体阻断药能阻断儿茶酚胺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使收缩状态的小动脉舒张,产生降压效应。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可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不良反应较多,长期降压效果差,除用于控制嗜铬细胞瘤患者的高血压危象外,不作为抗高血压药常规应用。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使用初期,因降低动脉阻力和静脉容量,使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增高,引起心率加快和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长期使用时,产生持久的扩血管作用,心排血量、心率和血浆肾素活性可能恢复正常。这可能是该类药物对α2受体阻断作用较弱,可避免负反馈减弱促神经递质释放作用,因而降低血压时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与血浆肾素活性增高。现用于临床的该类药物有哌唑嗪(prazosin)、特拉唑嗪(terazosin)、多沙唑嗪(doxazosin)等。
【药理作用与机制】
α1受体阻断药舒张小动脉和静脉,对立位和卧位血压均有降低作用。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α1受体阻断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有效。这类药物降压时不影响心率及肾素分泌,其原因除不阻断α2受体外,可能与其负性频率作用有关。α1受体阻断药对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明显影响。长期治疗还可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胆固醇的浓度,升高HDL-胆固醇浓度。
【体内过程】
哌唑嗪口服易吸收,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为60%,t1/2为2.5~4小时,但降压作用可持续10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主要在肝脏代谢,1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0%和65%,t1/2分别为12小时和19~22小时。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单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合用利尿药和β受体阻断药可增强降压效果。可阻断膀胱颈、前列腺包膜和腺体、尿道等处α1受体,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因此适宜用于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ALLHAT研究发现,单用多沙唑嗪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因此不推荐α1受体阻断药作为一般高血压的首选药。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哌唑嗪首次给药可致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首剂现象”,多见于首次用药90分钟内,发生率高达50%,尤其已用利尿药或β受体阻断药者更易发生。其原因可能是阻断交感神经的收缩血管效应,扩张容量血管,减少回心血量所致。将哌唑嗪首次剂量减为0.5mg,睡前服用,可避免发生首剂现象。长期用药可致水钠潴留,加服利尿药可维持其降压效果。特拉唑嗪首次应用时晕厥很少见。
(三)α及β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labetalol)能阻断α和β受体,其阻断β受体的作用比阻断α1受体的作用强,对α2受体无作用。本药通过阻断α1、β受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产生降压作用。降压作用温和,对心排血量与心率影响较小,适用于各型高血压,静脉注射可治疗高血压危象。无严重不良反应。
卡维地洛(carvedilol)能选择性阻断α1受体和非选择性阻断β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可舒张冠状动脉和肾血管,具有抗氧化和钙拮抗作用。此外,还可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用于治疗舒张期血压升高为主的轻中度高血压或伴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的高血压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该药口服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仅为22%,但药效可维持24小时。大部分经肝脏代谢,肝功能损害患者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故严重肝功能损伤的患者不宜使用。不良反应与普萘洛尔相似,但不影响血脂代谢。
来源:《药理学》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胡长平教授,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常路
